当前位置:

首页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

社会实践

乡村振兴,青年先行——我校学生深入农副产品加工厂调研

发布时间:2025-07-01 10:10

点击数:18<

“共研农产加工路,同绘振兴新图景”。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剑老师指导的“青”流润稠团队踏入邵阳市绥宁县红岩镇稠清村的晨雾里,以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为笔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青春注脚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养殖基地的田埂,用目光捕捉加工车间的光影,将专业知识揉进烟火人间,为传统农产加工产业注入年轻的心跳。

对话匠心:当老手艺遇见新科技

六月的晨风裹着谷物清香,团队推开稠清村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大门时,腊味特有的醇厚香气正从车间里漫出来。分拣线上,肥美的鸭肉在传送带上流转,工人精准剔除杂质;恒温腌制仓内,腊鸭正与现代控温技术共同酝酿时光的味道。

“看这道电烤工序,烟熏的古法藏在智能温控系统里。”厂长轻叩冷库大门,里面陈列着腊兔肉、腊鸭肉等十多款明星产品。当队员黄兴辉指尖触到冷链保鲜库的金属隔板时,突然读懂了传统与现代的默契——那些挂在熏房里的腊味,如今有了恒温恒湿的“新家”,却依然保留着柴火烘烤的焦香记忆。

image.png

田间到车间:一场关于味道的接力赛

晨光漫过养殖区的竹篱笆时,团队跟着养殖户陈大叔走进鸭舍。“挑鸭子要摸胸骨,硬实中带点弹性才是好鸭子。”老人粗糙的手掌抚过鸭羽,像抚摸一件件艺术品。而在加工车间,队员朱秋橙正对着分拣屏息凝神——深褐色的腊兔肉被分别包装,每一块都在灯光下照见肥瘦相宜的大理石纹路。

 image.png

“最难的是掌握熏制的‘呼吸感’。”厂长递过一双手套,盐与香料的颗粒在掌心摩挲出沙沙声响。当夕阳把熏房的铁架染成蜜糖色,队员们才发现,从活蹦乱跳的禽畜到可口的美食,不是简单的加工,而是一场从田间到车间的味道接力:农户用谷物喂养出丰腴的肉身,工人以时间和技艺雕刻出灵魂,最后由冷链物流送往城市的灯火里。

村企共舞:腊味香里的振兴密码

“我们村的鸭子,现在都成了‘网红鸭’。”村支书石晚连兴奋的说。在“党支部+企业+村民”的齿轮联动下,村民们在养殖基地当“鸭管家”,在加工车间做“腊味匠”,去年仅腊鸭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数万元。

 image.png

青瓦白墙间,晒秋的竹匾里码着金黄的腊味,檐下挂着的黄灯与忙碌的工人相映成趣。“加工厂就像‘引擎’,带动了养殖、物流、销售等产业链条,也让年轻人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希望。”石晚连书记说,村里正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,与高校展开更深入的合作。

 青春手记:在烟火里读懂中国乡村

“原来腊味的烟熏味,是时光写给舌尖的诗。”队员们的调研日记里,夹着一片熏制时掉落的果木碎屑。在湘潭理工学院“产教融合”的育人理念里,这场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专业见习——当他们在清晨六点跟着农户捡鸭蛋,在加工厂参观熏制流程,在厂区与村民互唠家常时,课本上的“产业链”“附加值”突然有了温热的触感。

 如今的稠清村,加工厂机器轰鸣,养殖基地生机勃勃,“一块腊肉带动一条产业链,一份加工品富裕一方百姓”的故事正在上演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,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如同一把金钥匙,打开了农产品增值、农民增收的大门,而青年学子的调研实践,正为这把钥匙注入更多创新活力。那些被青年学子捧在手心研究的腊味产品,正通过物流车驶向全国,像一枚枚带着乡土温度的邮戳,在乡村振兴的信笺上盖下鲜活的印章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中文2306班张豪、朱秋橙撰稿